kk小说

kk小说>权力巅峰李翰林免费阅读全文莫将 > 552(第1页)

552(第1页)

这位前教育局长原来是淮河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大学生,毕业后到了河西县一个乡镇的中学教语文。对于被分配至偏僻的乡镇这件事,这位前教育局长一直耿耿于怀。大学时,他是系里有名的才子。毕业后,大部分本地的同学都凭关系留在了淮河市区,最差的也留到了河西县城,而曾被系里公认为满腹才华的他却找不到接受单位。最后,只得由教育局统一调配分到了河西县乡下当了一名乡村教师。他是全班同学中唯一被分配到镇一级中学的人。

而这种不幸并没有使得他放弃对政治的追求。努力使自己走出这个穷乡僻壤一直是他人生中不变的追求,当时他的语文课教得很好,正是在他的教导下,学生才会勤奋学习。他鼓励学生于学习之余要多看一些好书,让学生们在那偏远的小乡镇里学会了如何思考,他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眼前的世界。他很看不惯乡下人对女孩子的歧视,特别提醒这些女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未来,在乡下重男轻女的环境中,一定要让自己特别优秀,优秀得让全镇的人瞩目,优秀得能获得家里的支持,读高中,考大学,跳出农门。否则,将永远都是农民的女儿,永远都逃不出生活在乡下的命运。一时间这位年轻的老师也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追捧,使得他迅速在这个乡镇出了名,成为一个优秀的独特的教师。

前教育局长虽然是摇摇晃晃很艰难的步入了社会,可在工作之初,还是保持着一介书生对社会的那种满腔热忱。他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不仅教书育人,还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一阵子,他极力推荐自己的学生读《论语》、《孟子》,无奈他的学生们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大都不肯花时间,也没有悟性去读那些艰深奥涩的古文。只有一个学生接受了他的教诲,像是得到了上天特别的眷顾,不仅能明白他,还能明白他推荐的那些书,这个学生就是现在的河西县常务副县长朱景文。当时朱景文是前教育局长的学生之一,就在这位前教育局长的班上。

前教育局长积攒了一肚子的读书心得,常常满腔热情地拉着朱景文分享。而朱景文也是一个勤于思考爱提问题的学生,经常跑到他那儿问一些政治上的问题:“老师,《论语》里要求人们要遵守道德,那么一个人守道德,不等于每一个人都守道德呀。假若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觉悟,那社会也不是像今天这样了吧?”

他被这位好提问题的学生问住了,但老师就是老师,狡猾地笑了笑,说:“所以说,每一个领导者在读《论语》时都看到另一层意思,‘德’是其中的核心思想,‘德推己及人’才是最终的实施方法。自己守道德是不够的,还要要求别人也要同样做到。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能影响到的只是身边的少数人,即使皇帝也不过如此,从少数人再推及到更多的人。所以不要把皇帝想象得多伟大,不管多大的国家,多复杂的事,最终都是推己至人。”前教育局长说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朱景文知道他是说给自己听的,然而那时还是学生时代的朱景文却深深受到了他的影响。在随后的多年学生生涯中,朱景文也一直以书本的道德规范自己。他与这位前教育局长一样相信书本的权威,知识的力量。

可惜十年以后,他的学生朱景文在官场上走得很顺畅,社会地位超过了老师。朱景文大学毕业之后就幸运的成为县委的一名秘书,再后来就成长为本县的常务副县长。而前教育局长却依然没能走出那个穷乡僻壤的乡镇中学。他虽然知识渊博,但是却有着一套自由而浪漫的想法,在中国这个最为偏僻的乡镇基层官场的圈子里,他只能被视为“迂腐之徒”,很难融进这个落后闭塞的乡镇基层官场圈子里,使得他的这一套想法没法在穷乡僻壤里生存。

他在课堂上发表的韬光养晦的言论,很快就招来了学生家长的抗议,受到校领导警告。而他所在的那个乡镇虽小,可是从镇政府到村野,都有着自己的一套乡俗民规。而恃才放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要被打压的。这位前教育局长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满腹才华得不到重视,渐渐地厌倦了工作,心理上也产生了偏差。

到朱景文上大学的时候,前教育局长已经是一副潦草上课,潦草生活的样子。他的单身宿舍里堆满了书,而且都是些与政治有关的书籍。他将《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籍放在枕边,一心想了解政治学在为人处事上的应用,因为觉得自己满腹才华,本应前途锦绣,却因为为人处事栽了跟头,吃了政治的苦。书看得多了,最终还是有用的。

再后来,朱景文大学毕业之后,分到了县政府工作,很快就成长为一名很成熟的秘书。朱景文与前教育局长相处的时间只有三年,可是受他的教诲良多。有些切实的道理这位老师没能自由运用,而作为学生的朱景文却用上了。

多年来,朱景文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觉得在无数的处事哲言中,这一句是最切实落实到交际中的。在读书时无论是在权威的父辈们面前,还是在表现得比他笨拙的同学面前,他说话总是低调行事,给每个人留下好印象。在工作以后,朱景文更是觉得需要小心谨慎,不犯“言多必失”的错误。

当朱景文已经能够在县政府这个圈子里挪动天的时候,得知自己的老师现在还处在那样一个偏远的乡下中学教书时,就向该镇领导推荐了他,值得庆幸的是,老师的语文课没教好,但政治报告却是写得文采飞扬。他迅速得到该镇镇长的赏识。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得益于他县里有个掌管实权的学生在县政府办当主任。

于是,该镇镇长就把这位前教育局长调到镇政府做了镇政办主任,自从他到了镇政府之后,命运也迅速得到了改变。随之而来的好事接踵而至,一位纯朴而贤惠的乡村女子经人介绍认识了他,并被他那满腹学识所倾倒,这位很善良的农村女子不嫌他穷,冒着家人的极力反对,以身相许委身于一贫如洗的他,才使得他结束了这种长期处于孤苦贫瘠的单身生活,从而获得了家庭所带来的温暖。

然而,现实生活与工作中,也许是因为前教育局长没有真正把政治读懂,他在镇政府干了一年多,还是没有得到领导的肯定,反而惹来不少同事嫌弃。后来镇政府换届,提拔他的那位镇长调往别处,这位前教育局长就像个孤魂野鬼,没有一个科室愿收留他。无奈之下,他再次求助于自己的学生朱景文,好在朱景文当时正是青年得志,已经成长为县政办主任,硬是靠着自己的面子,把一个学校中学的校长给免了才算给他腾出来一个位置,把自己的老师给安排当上了那所中学的校长。

之后,朱景文无论是在私人感情上还是在河西的官场上,都对自己的老师表现出了一种尊重,在行动上给予全力的帮助。这位前任教育局长就是靠着朱景文的推介,攀上了原人大副主任章勋仁这条线,章老爷子指定县长王强硬是把他提升到了县教育局长的位置上,他也算是命好,借助章老爷子的东风,完成了自己长期以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政治抱负,算是在河西的官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没想到却被刚来的县委书记李翰林给撵了出局了,李翰林这次彻底给他打回了原形,他岂能甘心继续回到中学教书。

于是前教育局长就再次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朱景文,就跑到县政府朱景文的办公室,结果朱副县长不在办公室,前教育局长就掏出手机给他打电话,前教育局长情绪显然很激动,说:“朱县长,我是你的老师啊,不得了了,出事儿,那个李翰林不问青红皂白,一句话就把我的局长给撤了。”

这一次常务副县长朱景文没有再给这位恩师的面见,而是推脱说自己不在县政府,告诉这位曾经的老师自己去乡下陪市里来人检查普九工作去了。朱景文最后还在电话里告诉这位前教育局长说:“老师,你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对于你的遭遇深表同情,现在他虽说是常务副县长,但是这件事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挽救他,因为学生是在党委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的。”

他并且一再告诉自己的老师说:“这一次真不好意思,恕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能为力了,希望老师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罢官之事,一定要淡定处之,要根据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官者上与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凡事都是有一点的变数的,除了无药可医的死症之外,再没有任何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要心态放平和一点,搞政治的人,心理素质最重要。不要因为受了点打击就想不开的,那样到时候,谁也不会重用一个心理上极为脆弱的人,我想这些浅显的道理老师应该比学生懂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